2025年4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教师报联合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外语教育学会共同主办、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英语)公益教研会暨教育强国背景下边疆外语教师队伍建设与AI赋能课程教学改革——大中小学外语教育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成功举行。这是云南省首次举办涵盖大中小学外语教育的一体化建设论坛,吸引了全国多地高校学者、教研员、中小学英语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齐聚一堂,共商边疆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4月25日晚,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召开会前沙龙,来自云南各师范院校的院长及教育管理者分享了基层实践经验与前沿教学成果。与会者聚焦边疆外语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路径,在“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推动AI技术普惠应用”等议题上达成共识。
4月26日上午,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东区实训中心一楼多功能厅隆重开幕,会议由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黄瑛主持。

云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陈飞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以研促教,深化边疆外语教育创新,以点带面,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以智聚力,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王蔷教授以《课例研究助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为题作主旨报告。王蔷教授是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外语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王蔷教授提出“设计-实施-反思-改进”的闭环研训模式,通过聚焦课堂真实问题,引导教师从“教学执行者”转型为“实践研究者”,报告中王蔷教授做了关于针对不同区域的课例研究提升当地师生发展的报告,启发了与会的各高校研究者、教研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教师教育者,为我们促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样本路径。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朱晓燕教授分享《基于教材理解的英语教学—兼谈英语教师的教材素养》。朱教授基于课标的解读,针对不同类型的语篇,用丰富的案例解析了教材语篇的特点,提出了解析语篇的步骤、方法,为一线教师更新了对教材的理解。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侯云洁教授分享《边疆民族地区的外语课改的本土实践与教师发展研究》。侯教授基于自己对边疆地区的外语教学探索,提出了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痛点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如解决“哑巴英语”的“以说促听”模式、解决薄弱读写的“以写促读”和微写作模式,侯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在边疆民族地区有效促进教师队伍成长的经验,与会教师深受鼓舞,纷纷表示找到了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

上午最后一个环节是“课改沙龙”,大中小学老师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英语教研一体化路径、学段衔接、评价改革、数字资源和平台共享,作为大中小学首次一体化探讨,参与沙龙专家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当日下午,会议设置了三大主题工作坊,与会专家和教师聚焦云南省各高师院校的外语师范生培养的困境与突破、大中小学教研一体化的路径与方法,中小学的AI赋能改革、教师的课堂研究和教师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各工作坊在不同报告厅举行,与会嘉宾和参会人员讨论热烈、问答精彩、座无虚席。工作坊讨论碰撞出很多创新的思想,对于今后边疆外语教师队伍建设与AI赋能的教学改革有了初步的方案。
4月27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平行论坛同步进行。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王丽峰为高中分论坛活动致辞。

各分论坛从各校素养节目展示开始,进入到围绕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的课例展示、专家报告,来自红河州金平县八一中学和金平一中的老师分享了课题带动教研和教师队伍成长的团队报告。各分论坛最后以课改沙龙结束,沙龙成员涵盖高校教师、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议题聚焦“AI赋英语教学改革”、“各学段衔接”、“数字素养”和“教考衔接”等主题进行省内外专家的分享和深入探讨。此次会议为大中小学外语教育构建协同生态、贯通学段壁垒、以AI技术弥合资源鸿沟等问题贡献解决方案。


27日下午,各分论坛顺利结束,本次研讨大会闭幕。此次会议宗旨是想贯通大中小学的外语教育,会议内容设计丰富,与会专家、展示课教师及沙龙嘉宾达到60余人,云南省各地高校和一线教师参与热情高涨,纷纷表示受到较大启发,看到边疆外语教育的未来希望和方向,提出希望再次召开类似会议。据统计,参与会议的线下人数达1千多人,线上累计观看人数达到53877人。
此次研讨会作为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在边疆的生动实践,汇聚学术智慧与实践经验,不仅为云南省外语教育注入创新动能,形成团队,更通过AI融合、跨学段协同与本土化探索,为全国边疆地区破解外语教育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云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