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民族团结精神,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4月12日,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组织教师党员赴普洱市宁洱县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主题党日活动,参观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誓词碑纪念馆以及普洱中学特色教育基地等地,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实践,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追寻红色记忆,感悟民族团结精神
在宁洱县民族团结誓词碑前,全体党员驻足凝视,聆听讲解员讲述1951年各族代表立碑盟誓的历史故事。1950年,云南普洱专区各民族代表共35人,受邀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代表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亲眼看到了新中国的变化与发展。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26个民族1000多名群众举行盟誓大会,按照佤族传统习俗现场剽牛、喝咒水,立下誓词碑:“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48名各族代表在碑上签名。这块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石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见证。

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内,党员们通过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重温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建设边疆的奋斗历程。自盟誓立碑以来,普洱各族民众秉承“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闯出一条边疆多民族地区团结发展新路子。教师党员纷纷表示,要以先辈为榜样,牢记初心使命,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心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走进普洱中学,汲取教育实践力量
在普洱中学,党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普洱绝版木刻工作室、孔子广场、书泉等特色教育基地,深入了解学校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创新实践。普洱中学通过“8个一”特色教育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在绝版木刻工作室,党员们了解到这门普洱市非遗技艺如何在校园中焕发新生,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浮雕群,党员们了解到普洱中学建校百年的文化底蕴,既有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先驱者,又培养出全国英模张培英等大批优秀俊才,不断激励着学生们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现场党员深刻感受到,民族团结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座谈交流,共谋发展
活动期间,学院党委王丽峰书记、黄瑛院长一行与普洱中学校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就访企拓岗工作进行座谈交流,双方围绕民族团结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培养、校际合作等内容展开深入探讨。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通过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全体党员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纽带。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将民族团结精神化为行动,立足岗位、笃行致远,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智慧和力量。
